動物百態

全球首見影像揭曉北極熊「育幼」巢穴行為,助力保育研究

一項最新發表於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的研究,首度結合衛星追蹤與遠端攝影技術,成功記錄北極熊(Ursus maritimus)母子離巢行為,為北極熊的育幼期提供前所未有的細節。該研究由多國科學家合作,在挪威斯瓦巴群島(Svalbard)進行,標誌著對北極熊繁殖與棲息地保護研究的一大突破。

北極熊的繁殖與育幼過程,一直以來都是令科學家們難以觀測,因為母熊通常在積雪下築巢,地點隱密且遠離人類活動區域。研究團隊透過 GPS 追蹤頸圈記錄母熊的位置、溫度與活動,並依此確定巢穴地點。在過去六年中,研究人員穿越斯瓦巴群島的山區,在 13 處巢穴附近架設遠端定時攝影機,成功捕捉幼熊首次離開巢穴的珍貴影像。

圖表顯示 2016–2023 年間在挪威斯瓦巴群島 觀測到的北極熊母熊離開育幼巢穴的時間點,並比較了 遠端攝影機與衛星頸圈數據 之間的關聯性。
(A) 育幼巢穴初次破雪離巢時間(橫軸為攝影機觀測的首次出現日期,縱軸為衛星頸圈推測的破雪日期)。(B) 完全離巢時間(橫軸為攝影機最後觀測到的日期,縱軸為衛星頸圈推測的離巢日期)。
每個點代表一頭北極熊母熊的數據,虛線表示理想情況下攝影機與衛星數據完全吻合的 1:1 關係。結果顯示,透過溫度變化、活動數據與定位資訊分析的衛星數據,與攝影機觀察結果高度相關。(圖/《野生動物管理》)

影像顯示,北極熊母子通常在 3 月 9 日左右離開巢穴,但這次記錄到的離巢時間比過往文獻中的紀錄更早,顯示北極熊的育幼行為可能因環境變遷而改變。幼熊通常需要數週時間適應外界環境,但研究發現,不同家庭的離巢時間差異極大,有些母子僅在巢穴附近停留兩天便遷徙,而另一些則停留長達 31 天,平均約為 12 天。此外,部分母熊被觀察到帶著幼崽遷往新巢穴,這種行為過去極少被記錄。

低溫高活動與春季來臨促使永久離巢

圖表顯示 2016–2023 年間挪威斯瓦巴群島 北極熊母熊的離巢行為,透過衛星頸圈數據分析影響因素。
(A–C) 顯示巢穴內溫度下降、活動增加及日期推移時,母熊破雪離巢的機率提高。
(D) 活動指數上升時,母熊短暫離開巢穴的機率增加。
(E–H) 低溫、高活動、春季臨近與移動速度提升均與永久離巢相關。(圖/《野生動物管理》)

研究還發現,幼熊極度依賴母熊,獨自離開巢穴的時間僅佔 5%,而在斯瓦巴群島,幼熊通常需要 2.5 年的母熊照顧才能獨立。然而,幼熊的存活率仍然堪憂,目前估計不到 50% 的幼熊能順利長大成年。

研究人員強調,北極熊母子的離巢時間可能正在改變,這對幼熊的發育與生存帶來風險。如果幼熊在未完全成長前就過早進入嚴峻的北極環境,可能會降低其存活機率。隨著北極地區的工業活動與人類影響增加,研究人員呼籲保護北極熊的育幼巢穴區域,避免人為干擾影響其繁殖與族群存續。

「這項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細節,幫助我們理解北極熊如何度過生命最脆弱的時期,」聖地牙哥動物園野生動物聯盟(San Diego Zoo Wildlife Alliance)副總裁 Megan Owen 博士表示。「透過創新技術與長期監測,我們可以制定更有效的保育策略,確保北極熊幼崽的存活率。」

研究刊登在《野生動物管理》。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 Jon Aars / Norwegian Polar Institute (CC BY 4.0

圖片來源:Wildlife Management  (CC BY 4.0)

參考論文:
Monitoring phenology and behavior of polar bears at den emergence using cameras and satellite telemetryWildlife Management

延伸閱讀:
1、愛吃魚就是不一樣!北極熊「母奶的萌萌魚味」好滋味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