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百態
-
牙痛的起源:五億年前魚祖的「觸覺齒」
你牙齒會怕冷、怕痛嗎?也許要怪500萬年前的一條魚。根據《Nature》最新研究,現代牙齒的超強「神經連結」,可能源自魚類祖先並非拿來咬東西,而是充當感覺器官! 牙齒從哪裡來,一直是科學家心中的難題。早在五億年前,最早的...
-
怪肩長頸,潛水獵手:溫哥華島出土全新蛇頸龍
在加拿大溫哥華島,有一隻從白堊紀大海游回現代的「蛇頸龍」終於有了自己的名字——Traskasaura sandrae。這隻長達12公尺、活躍於8500萬年前的海洋巨獸,不僅是新物種,更是個「怪傑」:它全身骨骼混搭了「原始...
-
小丑海葵魚因應熱浪壓力會縮小體型,助其存活率大增
小丑海葵魚(Amphiprion percula),因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而廣為人知,近日有研究發現牠們在海洋熱浪期間會主動縮短體長,以減少社會衝突並提高生存機會。該研究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期刊,...
-
牛蛙退場,幼龜回歸:優勝美地原生龜數量暴增百倍
牛蛙肆虐時,優勝美地的原生西北淡水龜(northwestern pond turtle)曾陷入「巨無霸」時代——在有牛蛙出沒的水域,科學家只見到一隻隻體型龐大的成年龜,平均體長比沒有牛蛙的地方大出 36%,體重更是重了 ...
-
座頭鯨遷徙途中也能產子 刷新生態學長年認知
澳洲與紐西蘭科學家最新研究顛覆傳統觀念:座頭鯨(humpback whale)不必等到熱帶繁殖地才生產,幼鯨甚至可在遠至塔斯馬尼亞、紐西蘭南端出生,這比過去認知的產仔範圍更往南推進1,500公里。這項發現來自對鯨豚觀察、...
-
澳洲原生蜂類再添71新種,物種保育刻不容緩
澳洲昆蟲學家近日在《Australian Journal of Taxonomy》發表重大發現:於全澳洲範圍(除塔斯馬尼亞)新鑑定出71種原生「樹脂罐蜂」(resin pot bees),這是專屬澳洲、極為罕見的蜜蜂亞屬...
-
橘貓毛色基因終於揭曉 美團發現獨特性聯突變
家貓身上常見的橘色(黃紅色)毛色向來是生物學的一大謎團,尤其這種顏色主要見於公貓,而母貓若出現橘色,則常以玳瑁或三花斑點形式呈現。最新發表於《Current Biology》的研究,終於揭開家貓「性聯橘毛」的遺傳密碼,並...
-
馴化的全新定義:動物不是「被動受控」,而是與人類共同演化的夥伴?
我們總以為「馴化」是人類對貓、狗、家畜的主動馴服,將野生動物一步步變成溫馴的寵物與家禽。事實上,過去主流觀念認為,只有透過人類的嚴密控制、選擇和管理,動植物才算是真正的「家化」品種。不過,美英科學家最新提出的定義,正顛覆...
-
合作,還是競爭?禿鷹社會性覓食的抉擇與生存啟示
禿鷹並非孤獨覓食者。來自德國萊布尼茲動物園暨野生動物研究所(Leibniz-IZW)的最新研究發現,白背禿鷹等非洲禿鷹在尋找食物時,透過「集體資訊共享」比單打獨鬥更具優勢,但這一策略也可能導致競爭加劇。該團隊運用行為建模...
-
最古老爬蟲類足跡現身澳洲,改寫四足動物演化時間表!
一塊來自澳洲維多利亞州曼斯菲爾德(Mansfield)的紅色砂岩化石,正悄悄顛覆我們對脊椎動物演化歷史的認知。 來自加州弗林德斯大學與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團隊,在這塊僅 35 公分寬的岩石上,發現兩列交錯的古老足跡,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