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解碼,  醫學健典

科學家發現:無聲比手畫腳更能交流?

在一個由喬治亞州立大學的心理科學家奧茲恰勒什坎(Şeyda Özçalışkan,下簡稱奧茲)領導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即使我們說著不同的語言,甚至在盲人和有視力的人之間,也存在一種共享的、普遍的非語言交流系統。這種系統在我們用手勢而非言語交流時顯現出來。

想像一下,一群3至12歲的孩子被要求首先用言語和手勢描述一個動作,然後再僅用手勢在沒有說話的情況下描述同一動作。這就像是一場沒有聲音的查理士演繹秀,孩子們通過肢體語言展現他們的想法。

在這項研究中,一半的孩子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另一半則以「土耳其語」為母語。英語和土耳其語在描述事件時的差異,為研究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比較。

奧茲解釋說,如果你用土耳其語來描述某人跑進房子,你需要將動作分開描述,比如「他正在跑,然後他進入房子」。而如果是用英語,人們會說「他跑進了房子」,用一個簡潔的句子表達。

當孩子們一邊說話一邊做手勢時,他們的手勢遵循了他們母語的慣例:土耳其語的孩子們會按照句子的順序排列他們的手勢,而英語的孩子則將它們融為一體。

即使不同國籍 當表達發語言手勢組織都一樣

研究中,5至6歲的孩子被要求用手勢描述一個女孩跑向房子的場景。結果顯示,學習英語的孩子們在描述時先表達跑動動作,然後是房子(地點),而學習土耳其語的孩子則先表示房子,後表示跑動。但在不說話僅用手勢描述時,所有孩子都先表達房子,再表達跑動動作。(圖/《語言與認知》)

但當孩子們在不說話的情況下描述同一場景時,他們手勢的順序驚人地相似。語言特定的手勢差異似乎消失了。此外,這項研究還發現,無論是盲人還是有視力的人,在不說話的情況下,他們的手勢組織方式都是一樣的。

這些發現暗示我們所有人可能共享一種基本的非語言交流系統,一旦我們開始學習語言,這種系統就會被覆蓋或改變。當然,這項研究涉及對幾百名幼兒、青少年和成人的抽象手勢進行解讀,這還遠遠不足以支持如此大膽的說法,但這無疑是一個有趣的想法,值得進一步探索。研究已發表在《語言與認知》期刊上。

所以,下次當你看到某人在沒有說話的情況下做手勢時,不妨細心觀察——你可能正目睹了一種古老且共通的交流方式的展現。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首圖來源:Getty Images

影片來源:Language and Cognition cc By4.0

參考論文:

1.What the development of gesture with and without speech can tell us about the effect of language on thoughtLanguage and Cognition

延伸閱讀:

1.學兩種語言 不只顯得聰明 也讓腦袋更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