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瞻
-
「太赫茲輻射」成功磁化反鐵磁材料,革命性技術突破記憶晶片極限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物理學家利用太赫茲輻射,成功改變反鐵磁材料的磁性狀態,這項突破可能推進未來記憶晶片技術的發展。反鐵磁材料的原子自旋排列為「上下交錯」,使其總體磁化為零且不受外部磁場影響。然而,這一特性同時使其難以...
-
奈米結構讓光「扭」起來:旋光波應用於自駕車與新型光學技術
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奈米結構的螺旋幾何形狀能產生極亮的旋光波(扭曲光),其亮度比傳統技術高出 10到100倍。這一突破基於黑體輻射(Black-body Radiation, BBR)的特性,研究指出,當輻射物體在...
-
大型語言模型竟然「輕微智能受損」?放心,AI當醫生還有點遠!
最近有研究發現,除了 ChatGPT 4o 之外,其他幾乎所有公開的大型語言模型(LLMs)在一項叫做蒙特婁認知評估(MoCA)的測試中表現出「輕微智能受損」的跡象!這研究讓不少擔心 AI 取代醫生的人鬆了一口氣。研究者...
-
超強抗輻射細菌的秘密解開:全新抗氧化劑有望保護人類
科學家揭開了極端抗輻射細菌 Deinococcus radiodurans 的生存秘密,並基於此發現設計出強效抗氧化劑「MDP」,未來有望應用於太空探索和輻射防護。 Deinococcus radiodurans 能承受...
-
人類大腦思考速度的極限:「每秒 10 位元(10-bit)」
當感官系統像光速列車般狂奔,大腦卻像老爺車般慢悠悠地運轉,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研究揭示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發現:人類大腦的「思考速度」極限只有每秒 10 位元,這比我們的感官系統處理資...
-
國中生從「鵝糞」中發現新「抗癌」化合物
芝加哥一名中學生在參與社區科學計畫時,從鵝糞樣本中發現了一種具抗生物活性的細菌 Pseudomonas idahonensis,並分離出一種全新化合物「orfamide N」,其在實驗中證實能抑制人類黑色素瘤與卵巢癌細胞...
-
銅匠重現「青銅時代」工藝 「星空盤」真品再獲科學證實
德國的「內布拉星空盤」(Nebra Sky Disc)是一個神秘又美麗的青銅時代神器,距今約有3800年歷史,被譽為人類最早的天空圖。不過,這片30公分寬的青銅盤子一直被懷疑是現代假貨。然而,最新研究不僅揭開了它製作的複...
-
AI手語氣象主播明年上線,工研院攜手公視推動資訊平權
你能想像,未來看氣象不僅有帥哥美女主播,還有用手語「比手畫腳」的AI虛擬主播嗎?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明年下半年的可能現實!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和公共電視合作,推出「AI手語氣象主播」計畫,今天(12/9)舉辦了「AI...
-
迷路?無所謂!南澳大學讓無人機用星星導航自力更生
當無人機飛進 GPS 信號被干擾的戰區,它會怎麼辦?南澳大學的研究團隊給出了一個新穎的答案:抬頭看看星星。這所大學的科學家最近發表了一項研究,把古老的星象觀測技術重新搬上科技舞台,讓無人機即使在沒有 GPS 的情況下,依...
-
無需外場的新型量子電池:自旋系統穩定高效儲能
科學家最近發明了一種全新型的量子電池,不需要外加電場就能完成充電,感覺就像魔法一樣!這項研究來自義大利熱那亞大學,發表在頂尖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這種電池不但迷你,還利用量子力學中最酷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