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沒放颱風假了?暖化促使颱風變少、變強
夏日特輯,  氣候暖化,  神秘宇宙

多久沒放颱風假了?暖化促使颱風變少、變強

隨著2023年第5號颱風「杜蘇芮」的生成,全台即將面對猛烈的風雨侵襲。然而,當颱風成為話題焦點時,我們發現颱風的發生頻率似乎越來越少。科學家認為,這與全球暖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颱風是一種熱帶氣旋,在熱帶海面的高溫和大量蒸發的海水條件下形成。然而,2022年7月份的《Nature》期刊上研究指出,過去一個世紀裡最具破壞性的颱風發生頻率已明顯下降,年颱風、颶風和熱帶暴風或熱帶氣旋數量較上個世紀下降了13%。

全球暖化被認為是颱風減少的主要關鍵因素。隨著地球溫度上升,大氣環流的擾動降低,這自然不利於颱風的形成。然而,這並不表示颱風的威脅減少了。事實上,已經形成的颱風會從變暖的大氣和海洋中吸收更多的能量,使得其強度更高,威力更大。

聖嬰年強颱偏遠 反聖嬰弱颱偏近

此外,中央氣象局也指出,「聖嬰現象」與「反聖嬰現象」對於颱風生成的位置有很大的影響。以前的研究數據顯示,在「聖嬰現象」發生時,颱風生成的位置通常會離台灣較遠,而「反聖嬰現象」則會使颱風離台灣較近。今年2023年是聖嬰年,所以今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東南,即距離台灣與東亞陸地較遠,所以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長,颱風強度也略為偏強。

反之,在反聖嬰發展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西北,颱風在海洋上的時間較短,颱風強度略為偏弱。當然,「聖嬰」及「反聖嬰現象」並非影響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的唯一因素,在個案間還是有很大的差異。

颱風總過門不入? 高壓、氣流或有解

1964年有37個颱風生成,卻完全沒有通過台灣。(圖片來源/氣象局颱風資料庫)

若是讀者們還有印象,就會發現從大前年2020年開始,台灣在颱風季遭遇了一種獨特情況,儘管有多次颱風生成,但所有颱風都「過門不入」,並未登陸台灣。這主要是由於兩大因素。首先,副熱帶高壓在那年通常異常偏強(尤其在7月份),使得颱風在這些地區生成的機會增加;其次,如果有颱風向北移動,颱風可能因不足的強度而被氣流帶走,特別是當颱風接近陸地時。不過,這些解釋都有其局限性,氣象局長鄭明典認為全部用高壓或氣流來解釋颱風繞過台灣的情況,多少有點牽強,或許這些情況只是「巧合」,並不能完全解釋颱風繞過台灣的情況。

總體來看,全球暖化的影響使得颱風數量減少,但對於那些已經形成的颱風,它們因吸收了更多的能量而變得更為強烈。這也就意味著,即使颱風數量減少,我們仍然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這些颱風的破壞性可能會比過去更強。因此,應對颱風的策略需要隨著氣候變化的挑戰來調整,讓我們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和我們的社區。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參考資料
1.Global decline in frequency.Alexander.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