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健典
-
台灣打造本土「癌症基因庫」,「NGS納健保」2萬病人受惠,開啟癌症精準醫療新紀元
癌症長期位居臺灣十大死因之首,2023年的相關醫療支出近1400億元,占國家總醫療預算的近兩成,反映出癌症治療對健保資源的巨大需求。面對這一挑戰,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
不僅得肝癌,飲酒過量恐增多種癌症風險
當提到周末早午餐的香檳或者下班後的一杯紅酒,多數人可能只想到放鬆和社交的樂趣。然而,最新研究顯示,這些看似無害的小樂趣可能帶來一些不那麼令人愉快的長期後果,比如增加患多種癌症的風險。是的,你沒有聽錯,你心愛的葡萄酒可能正...
-
「太極」能改善末期肺癌患者睡眠質量 延長壽命
香港大學醫學院的最新研究發現,太極作為一種非藥物介入方法,不僅能顯著提高末期肺癌患者的睡眠質量,還可能延長其生存期。這項研究由研究助理教授高木直美博士領導,並在《JAMA Oncology》期刊發表,強調了將身心練習融入...
-
人類大腦最詳盡地圖誕生,揭示無限神秘的神經「比薩餅」
只需一立方毫米的腦組織,科學家們便能探索出一整個世界!哈佛大學的神經科學家聯合Google研究團隊,使用機器學習技術繪製了人類大腦中一立方毫米的超精細3D圖像,描繪出其中的每一個神經元、突觸、血管和細胞。這個「神經比薩餅...
-
夜貓子警報:夜班可能讓你「變胖」還得「糖尿病」!
你是否知道,僅僅三天的夜班工作就可能會擾亂我們體內的生物節律,增加患上糖尿病和肥胖的風險?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領導了一項研究,揭示了夜班與血糖調節、能量代謝和炎症等關鍵生理過程的聯繫,從而提高夜...
-
科學家發現對抗常見腎臟癌的新策略
在台灣,儘管腎臟癌的病例數量相對較少,每年新增加的一千多起病例,與大腸癌、肺癌等相比顯得不那麼顯眼,但相較於20年前的數字,這一數字已經翻了三倍,仍值得我們警惕。近日,美國范德堡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針對這種常見腎臟癌...
-
科學家發現「抑制粒線體」的新藥 將逆轉肥胖與糖尿病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在探索這款新藥物時,巧妙地聚焦於粒線體這個細胞的「能量工廠」。粒線體負責將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轉化為能量供應給細胞使用,從而支撐我們的日常活動和生理機能。每個細胞中都有許多粒線體,它們對健康至關...
-
新突破!科學家開發出能夠殺死細菌的透明銅塗層
在公共場合常被觸摸的觸控屏幕,現在終於有了抗菌的新武器。一種名為「透明納米結構銅表面」(transparent nanostructured copper surface,TANCS)的創新銅塗層,已被證實在僅僅兩小時內...
-
血液中的青春秘密:小行星大小的「細胞外囊泡」讓老鼠逆齡延壽
十年前,史丹佛大學的科學家們首次揭露,年輕的血液注入到年老小鼠體內可以令其認知功能返老還童,記憶力和學習能力都顯著提升。最新的研究由南京大學進行,科學家們發現從年輕血液中分離出來的微小結構—細胞外囊泡,足以讓衰老的小鼠重...
-
芬蘭咖啡界的AI新浪潮:人工智慧研發出全新咖啡混合豆
在咖啡消耗量居世界之冠的北歐國家芬蘭,赫爾辛基的Kaffa Roastery發表了一款由人工智慧開發的咖啡混合豆,名為「AI-conic」。這款咖啡是在該國一個以手工烘焙聞名的行業中,試圖利用技術減輕工作負擔的一次嘗試。...